罗隐的讽刺诗
今天我们来讲一首罗隐的诗。
罗隐是一个想跟上时代的脚步,但又总是不合群的晚唐诗人。他考科举考了十次都没考上,所以开始有点愤世嫉俗。比如说,别人写蜜蜂时都会夸它勤劳,但他却说:“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”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讽刺?
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,很多文人都喜欢她,不惜笔墨赞美她。但罗隐却说:“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。” 这话挺有意思的,好像在暗示什么。
罗隐的人生观也很有意思。他在《自遣》这首诗里写道:“得即高歌失即休,多愁多恨亦悠悠。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愁。” 简单来说就是,得意时就尽情欢乐,失意时就随它去。今天有酒今天喝,明天的烦恼明天再说。
这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。人嘛,性格都是慢慢形成的,而这个世界对那些不如意的人往往不太友好。
罗隐的科举之路
公元833年,罗隐出生在杭州新城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,他爸爸是个农民。虽然家里穷,但罗隐没有自暴自弃,反而更加努力读书,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。
到了二十岁左右,罗隐就已经小有名气,和族兄弟罗虬、罗邺一起被称为“三罗”,开始崭露头角。
公元859年,27岁的罗隐离开杭州,到江西南康参加府试,结果一举成功。同年,他还拜访了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,当时白敏中刚刚重新担任宰相,正春风得意。在白敏中的推荐下,罗隐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,可惜这次没有考上。
晚唐时期,局势动荡不安,朝堂上勾心斗角,尤其是宦官专权,很多有才华的人都得不到重用。因此,在接下来的18年里,罗隐先后参加了9次科举考试,每次都名落孙山。这对他的打击很大,也因此留下了“十上不第”的名声。
12年前,罗隐在赴考途中经过钟陵,遇到了一位名叫云英的歌妓,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浪漫的故事。12年后,罗隐心灰意冷回到家乡,再次遇到云英,没想到她仍然没有脱离乐籍,于是写下了《赠妓云英》这首诗:
钟陵醉别十余春,重见云英掌上身。
我未成名卿未嫁,可能俱是不如人。
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
王仙芝已经造反了,黄巢也带着自家兄弟们跟着起哄。等罗隐回到新城的时候,发现长江以北全都被起义军占了。因为去不了北方,罗隐就打消了参加科举的想法,然后和堂兄弟罗鄂、罗邺,还有朋友杜荀鹤、张乔等人一起跑到池州九华山隐居去了。
罗隐《杏花》赏析
当时池州刺史非常欣赏罗隐的才华,特意给他建了个小院子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,就是罗隐在这个小院子里某个春天写的,题目叫做《杏花》:
暖暖的春风悄悄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,梅花已经谢了,杏花正开得娇嫩。在那个安静的小园子里,有些杏花半开半落,这种景象和世上的荣辱起伏是多么相似啊。
写这首诗的时候,罗隐已经48岁了,很快就要到知天命的年纪。经历了人世间的沉浮,他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很透彻。看到梅花凋谢,杏花开放,他便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。
温暖的春风轻抚大地,春天不知不觉就来了。梅花已经凋谢,杏花却开始绽放,充满生机。在安静的小园子里,看到那些半开半落的杏花,让人不禁想到人生的起起落落,不禁感叹世事无常。
其实,没有人能拥有完美的生活。在这个艰难又喧嚣的世界里,每个人都在努力活着。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,有高峰也有低谷,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些起伏。
罗隐的科举之路与仕途转折
罗隐出身贫寒,一心想要考取功名。按理说,“学而优则仕”是儒家推崇的理念,再加上晚唐社会动荡,罗隐又怀揣着治理国家的理想,自然希望有一天能干出一番事业。
然而命运弄人,他参加了十次科举考试都落榜了。再加上战乱不断,这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,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所以每当看到花开又落,他都会感叹不已。
好在他的人生还长,一时的成败不代表一生的结果。越是低谷期,就越要保持清醒和理智。
公元887年,55岁的罗隐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。当时吴越王钱镠镇守杭州,罗隐便前去拜见,结果得到了钱镠的赏识,并被推荐担任钱塘县令,后来又升任为著作佐郎。
五年后,钱镠成为镇海军节度使,掌控了浙江西道的大权。罗隐也因此受到重用,先是担任掌书记,后来又转任为镇海军观察判官。
罗隐的预见
当时宣州发生了兵变,五千多名叛军来投降,罗隐劝钱镠别收留他们,但钱镠想壮大自己的势力,就把这些人收编了。没过多久,杭州新建了一座新城,钱镠带客人去参观,罗隐心里明白这是用来防御外敌的,但他装作不懂,问:“这么大规模地修建,这些城防设施是干嘛用的?”
钱镠反问道:“你难道不知道是用来抵抗敌人的吗?”
罗隐听了,忍不住笑了,随口说:“要是为了抵抗敌人,为什么不往里面修呢?”
后来,指挥使徐绾等人果然带领那些宣州叛军发动了兵变,差点让吴越亡国。一千多年后,毛主席读到这段历史时,还在罗隐的话上逐字圈画,并批注道:“昭谏也有军事谋略。”
“昭谏”是罗隐的字,他还有个号叫江东生,原名叫罗横。在第十次科举落榜后,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无奈,他改名为“隐”,打算从此隐居山林。
因为有预见的能力,钱镠非常看重罗隐,每当遇到重大难题,都会向他请教。
罗隐的仕途沉浮
公元907年,朱温当上了皇帝,唐朝也结束了289年的历史。罗隐亲眼见证了这个王朝的兴衰。唐朝灭亡后,罗隐建议钱镠起兵反抗朱温,但钱镠没有采纳他的建议。于是,罗隐就辞职了,还入了道家,成了道士。
不久之后,朱温想让罗隐去做谏议大夫,罗隐没去。第二年,钱镠给了罗隐一个给事中的职位,这可是他这辈子最高的官职了。
公元909年,罗隐去世了,享年67岁。人这一生起起落落,就像他在诗里写的那样:“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。”